从不热车,点火就走,真的错了吗?

我从2008年开始买了第一辆车,行驶里程60万公里,到现在已经是第四辆车了,从来不原地热车,四辆车的发动机都没有产生过问题!

热不热车在网络上一直是个争议性比较强的话题,一方面,车企在保养手册上明确要求:“发动机启动以后,不要长时间原地热车,应该立即低速行驶”另一方面,按照一些老司机或者老专家的观点:“汽车发动机要原地热透,否则会导致碳污染”。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正确?

我觉得,厂家既然已经明确要求不能原地热车,那么按照保养手册要求就没问题,毕竟厂家在这件事上不敢公开忽悠消费者。当然,不原地热车也绝不等于点火就走,通常建议的做法是:“发动机启动以后,系好安全带,调整后视镜,30秒以后(冬季60秒),小负荷低速行驶,等到水温灯熄灭再正常加速。

下面从理论方面和大家分析一下。

发动机冷车启动,机油到达润滑部位需要一定的时间

发动机长时间熄火以后,机油回流到油底壳,各个零部件直接处于乏油润滑,经过测试,冷车时启动,大约需要12秒左右,机油才能完全到达润滑部位。因此,怠速30秒自然足够了,而在严寒的冬季60秒也是一个非常稳妥的时间。

发动机设计有低温热车程序

发动机的低温热车程序实际上就是在发动机水温没有达到53℃以前,处于快怠速模式,这个就是所谓的原地热车的目的。环境温度越低,发动机冷启动转速越高,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使发动机尽快升温,因为发动机的金属部件存在热胀冷缩现象,零部件设计建议,优先考虑热车工况,因此在冷车时间隙会比较小,磨损比较大,发动机处于快怠速可以增加机油流动速度,使发动机快速升温,降低冷车运转磨损。

二是发动机的三元催化器和氧传感器必须要在200℃以上才能正常工作,而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必须要正常工作,发动机才能处于闭环控制,自动进行喷油量补偿。

发动机低速行驶时,热车时间大大缩短

热车,并不仅仅是对发动机自身的升温,实际上发动机、变速箱等主要零部件也需要升温,但是原地热车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有限升温比较慢,有人做过测试,原地热车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要比低速热车的时间长。这也就意味着原地热车时,发动机在低温下运转的时间长,磨损会增加。

低速行驶热车到底会不会增加积碳?

有一些老专家说发动机在低温下行驶会增加积碳导致“碳污染”,实际上这是片面的,现代的电喷发动机可以根据发动机的水温、进气温度、空气流量自动计算喷油量,一方面当汽车原地怠速热车时,热车程序的确会控制增大喷油量加浓喷射,维持发动机运转。但是,当汽在低温下低速行驶时,发动机的快怠速热车程序会自动终止,并采用ECU固化的程序根据发动机的环境温度和进气温度控制喷油量。直到热车程序结束,三元催化器可以正常工作以后,再进行闭环控制。

「本站」:

原则上原地怠速热车和低速行驶热车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怠速热车时发动机需要的时间更长,低温运转磨损更大,这才是厂家建议启动以后立即就走的根本原因。

为了降低发动机低温冷启动磨损,还要坚持使用厂家允许的最低粘度的机油,这是因为低粘度机油流动性更好,热传递效率更高,可以使发动机更快的升温。

各位小伙伴,你们是怎么热车的,欢迎在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