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驶系统与操纵系统的检查与调整一、制动器的调整

>

第二节 行驶系统与操纵系统的检查与调整

一、制动器的调整

1 前轮制动器的调整

(1)前制动握把自由间隙的调整如图4-23所示,首先将防松螺母1拧松,转动调整器2,使自由间隙Δ为3~8mm。这个自由间隙是为了保证车辆在不制动时,前轮可以自由转动而无阻滞。

图4-23 前制动握把自由间隙的调整

1—防松螺母;2—调整器

(2)前轮制动力的调整如图4-24所示,松开锁紧螺母1,转动调整器2,通过调整制动钢索的松紧来调整前制动的制动力。

图4-24 调整前轮制动力

1—锁紧螺母;2—调整器

2 后轮制动器的调整

后轮制动器的调整如图4-25所示,首先保证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1为20~30mm,然后通过转动调整螺母2来调整后轮制动力。

图4-25 后轮制动的调整

1—自由行程;2—调整螺母

3 摩托车液压制动系统的放气

(1)在油箱内添加适当的制动液。

(2)安装膜片。应小心,以防使任何制动液溅出或从油箱溢出。

(3)使清扫的塑料管与卡式排放螺钉紧密连接。

(4)将管的另一端放入容器内。

(5)缓缓地启动制动手柄若干次。

(6)将手柄往回拉动。使手柄保持在一定位置。

(7)拧松排放螺钉并且使手柄运行至其极限位置。

(8)当手柄到达极限位置时,拧紧排放螺钉,然后释放手柄。

(9)重复步骤(5)~(8),直至气泡已经从系统中消除。

注意

如果空气排放困难,可能要使制动液系统稳定几个小时;在系统内极小的气泡消失之前,应重复排放步骤。

(10)添加制动液至适当的水平。

4 三轮摩托车制动系统的调整

(1)三轮摩托车的前、后制动均为机械传动。前制动为拉线传动,后制动由一横拉板同时带动左、右轮的制动拉杆(图4-26)。

图4-26 制动器的调整

1—后制动调节螺母(右);2—后制动调节螺母(左);3—后制动拉杆调节螺钉;4—停车制动拉线调节螺钉;5—前制动调节螺母;6—脚制动踏板;7—停车制动握把;8—停车制动爪;9—后制动横拉板

(2)后制动的调整,主要是旋动左、右后制动调节螺母1、2。左、右螺母旋转的圈数要相等。旋转两螺母的结果应使脚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达到30~40mm。调整后制动拉杆调节螺钉的目的是,使后制动踏板与发动机右大盖保持一定的间隙,以免产生干涉。

(3)制动系统最后的调整要在行驶状态下完成,要求车速在30km/h时,紧急制动时后轮的拖滞距离不大于5.9m,同时前轮应有轻微的拖滞痕迹。若前轮拖滞距离过长,会使车辆不稳。后轮拖滞左右不均时,可调整螺母1、2,前轮的调整主要是调整螺母5。

(4)三轮摩托车的停车制动系统一般是由右握把7来操纵的,通过拉线操纵停车制动爪8,当制动爪上的棘齿卡在横拉板9上时,即阻止了横拉板向后的移动,从而实现停车制动的目的。通过调整停车制动拉线调节螺钉4,应使停车制动握把7的自由行程保持在15~20mm之间。必须在调整好制动系统后才能调整停车制动,次序不能错。

5 日本铃木摩托车制动器的调整

(1)前制动器的调整

前制动器握把的自由行程通过图4-27所示的间隙1或间隙2来控制,一般间隙1为20~30mm,间隙2为50mm,其大小可由前轮上的调整螺母3加以调整。

图4-27 前制动器握把自由行程的调整

1,2—间隙;3—调整螺母;4—前制动钢索

(2)后制动器的调整

后制动器为脚踏制动,如图4-28所示。踏板的自由行程1应为20~30mm,可通过后轮上的调整螺母2加以调整。

图4-28 后制动器踏板自由行程的调整

1—踏板自由行程;2—调整螺母

二、转向装置及车轮的调整

1 轻便摩托车方向柱轴承间隙的调整

(1)旋松方向柱连板上的盖形螺母。

(2)旋转调整螺母,一边调整一边检查轴承的松紧程度,直到推力轴承间隙松紧适当、转动灵活为止。

(3)拧紧方向柱上的连接板螺母。

小提示

◆一般新车行驶1000km和以后每行驶6000km时,应对前叉方向柱轴承进行分解,检查推力轴承的滚珠道的磨损程度。

◆如果个别滚珠磨损严重或破裂,而滚道良好时,则应更换全部滚珠。

◆若只更换损坏的滚珠,方向柱轴承间隙不易调整,而且更换的滚珠会很快磨损。

◆如果轴承滚道磨损,则应更换轴承,并将轴承及轴承装配部位清洗干净。

2 前轮平衡状态的调整

静态车轮调整平衡之后,应该调整车轮的平衡重。用已安装的制动盘调整车轮的平衡状态。

(1)拆卸平衡重。

(2)把车轮放置在适当的支架上。

(3)查找沉重点。查找步骤如下。

①旋转车轮,然后等待车轮静止下来。

②在静止车轮的最低部位标出一个“X1”标记。

③向上转动车轮,以便使“X1”标记移到相应的位置。

④将车轮用手使其转动,然后等待车轮静止下来。在车轮的最低部位标出另一标记“X2”。

⑤重复进行上述的②③④步骤数次,直到这些标记互为相符而位于同一部位为止。

⑥这个部位就是车轮的沉重点“X”。

(4)调整车轮平衡状态。调整步骤如下。

①将平衡重准确地安装在与沉重点“X”相反位置的轮辋上。应从最小的平衡重开始安装。

②向上转动车轮,使沉重点移到90°的位置。

③检查沉重点能否在该位置呈静止不动的状态。如果不能,则应依次更换平衡重,直至车轮呈完全平衡状态为止。

(5)检验车轮平衡状态。检验步骤如下。

①转动车轮,使其位于相应的每一点。

②检查车轮能否在每一点上均呈静止状态,如果不能,则应重新调整车轮的平衡状态。

3 轻便摩托车车轮径向、端面跳动量的调整

(1)车轮径向跳动量的调整。如图4-29所示,将前、后轮支承起来,将百分表测头压在轮辋内圈上,把百分表选好零位,慢慢转动车轮,百分表指针左右摆动的量就是车轮的径向跳动量。

图4-29 车轮径向跳动量的测量

小提示

如果车轮径向跳动的量过大,对于压柱式的轮辋来说,需要更换新的轮辋;如果是辐条式轮辋,径向跳动量的调整可以通过放松或拧紧辐条螺母来调节。

(2)车轮端面跳动量的调整。将车辆前、后轮支承起来,将百分表测头压在车轮辋端面上,而后的操作方法与调整车轮径向跳动量的方法相同。

(3)径向、端面跳动量的综合调整(幅条式轮辋)。车轮径向、端面跳动量的综合调整应用两块百分表检查。

①一个表测头压在轮辋的内圈上,另一个表测头压在轮辋的外侧面上。

②先调整两个方向跳动量大的部位。

③经过若干次重复后,可将径向跳动量和端面跳动量均调校合格。

④然后均匀地将每根辐条拉紧,达到规定的要求。

三、铃木摩托车后减震器的调整

铃木摩托车后减震器压缩弹簧的张力可根据载重量的不同而加以适当调整。

调整方法如图4-30所示,应该知道的是,减震凸轮所处位置的数目越大,减震器弹力越大。但应注意在调整时,左右两个后减震器的减震凸轮应处在同一数目位置。

图4-30 后减震器的调整

1~5—减震凸轮所处的位置